长三角创新教育论坛在苏州召开: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生态建设路径和实


来源:启航家教网 日期:2023/11/17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,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。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、科技自立自强、人才引领驱动,加快建设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,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,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。


  11月10日,由深圳零一学院主办,江苏省苏州中学承办的长三角创新教育论坛掀起教育“热浪”,本期论坛主题为“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生态建设路径和实践探索”。


  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深圳零一学院创院院长郑泉水,深圳零一学院高级顾问、原深圳市坪山区政协副主席兼坪山区教育局局长彭尧,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执南,清华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总编陈明,苏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谢飞,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、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,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项春雷出席。长三角地区知名中学校长、专家、学者及学生代表共计百余人参加论坛。论坛由苏州中学校长周祖华主持。


  会上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首先作《从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看中学的影响和教育—科技—人才一体化》主旨报告。他分享了从清华大学“钱学森班”到深圳零一学院创新生态的探索和实践,以及大中贯通培养的重要思路。郑泉水表示,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共赢生态,发现兴趣、提供条件、个性化地“冒长”,同时,拔尖人才的培养是连续性、系统性、长期性的过程。


  张执南教授以《大中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》为题,围绕大学选拔与培养、高中青少年科创实践站、个体研究与陪伴成长三个层面进行了分享。在张执南教授看来,激发内生动力、学会深度学习,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。


  谢飞副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,“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生态建设路径和实践探索”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,是一个重大课题。近年来,苏州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,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。


  谢飞提出四点期待:一是期待通过论坛研讨,深入理解把握拔尖创新人才好奇心强、思维活跃等特征。二是期待通过名校联盟共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方式,推进人才培养主体协同联动。三是期待以育人信念、科学素养和育人智慧为着力点,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专业素养。四是期待构建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,切实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,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。


  圆桌论坛上,与会专家围绕“大中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路径和问题”,与现场教师、学生、家长代表深度互动,并结合自身工作、学习实际展开精准且有深度的讨论。


  在专题报告中,7位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名校长共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的“拔尖创新人才”培养,结合各自亲身实践,探讨中学应该如何发现兴趣,激发潜能,关注人的终身价值,创造百花齐放的育人生态。本次论坛的召开,将为中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实践路径的研究提供交流平台。


  现场,郑泉水院士向20所学校校长颁发了2024零一国际暑期学校学生推荐人聘书。据了解,深圳零一学院是深圳市委、市政府推动创办的一所公办创新型学院,纯公益性的“零一少年”国际暑期学校是深圳零一学院培养中学创新人才的主要形式之一。一起来看看苏州各地各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实践!


 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通过丰富课程体系、变革教学方式、提供个性化支持、建立联合培养机制、打造师资队伍五个方面,遵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变革教书育人方式,发掘学生的天赋特长,为不同禀赋特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,比如2023年6位学生入选江苏省中学生“英才计划”名单,人数列苏州第一。


  高二15班王麒维同学就是其中之一,师从南京大学董昊教授,研究的课题是《咖啡因和褪黑素在生物体内所起到的一些作用》。他积极与导师团队联系,准时参加例会,及时了解前沿知识。同时学校数理化生任课老师形成合力,齐心帮助王麒维解决课题中涉及到的学科交叉问题,助其圆满的完成了初期、中期汇报,心理老师更是及时发现他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及时提供支援。


  今年9月,他获得了第3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(江苏赛区)初赛一等奖(国一)。


  江苏省常熟中学


  江苏省常熟中学开展“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”项目研究,深度聚焦教学研究与变革,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,构建书院制人才培养特色,推进高中教育提质增效,助力学生向更多样化和更高水平发展。2023届徐喆同学,就是通过学校提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,今年通过强基计划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破格录取。


  学校的格致书院为徐喆同学提供了个性化的竞赛规划与辅导,从系统性地学习无机和有机知识,形成一个知识框架,到深入理解知识点,并串联起来,完善知识体系。


  学校成立徐喆同学参与的五人实践研究小组,运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法对“创生实践研究”的“情境创设、问题生成、方案产生、探究实践、总结拓展”五环节进一步丰富与完善,确立学习任务单,展示学生五个环节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与项目有关的背景资料。


  学校推进科目的特色多样化发展,针对徐喆在化学竞赛上成绩突出而其他学科短板的特点,学校成立强基课程培训项目,通过对徐喆实验操作的针对性拔尖和数学物理的进阶性提升,促使他有了全面的飞跃,在北大举办的金秋营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,获得破格录取的资格。


  江苏省昆山中学


  江苏省昆山中学致力于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,以适应国家课程方案,并创新性地推进教育改革。重点包括开设涵盖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3D打印等领域的多元研修课程。


  学校倡导灵活多样的育人方式,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合作讨论。一方面,结合昆山的区域经济发展,创设拓展探究课程,开展基于科技产业平台的课程化学习项目。另一方面,通过“引进来”“走出去”的策略,组织学生参观高校和科研院所,培养专业志向和创新精神。同时,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和学习中心,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。


  学校重视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,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,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,逐步形成多元、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。此外,学校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、政策和行动研究,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水平。注重开展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融合研究,引领学校构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模式。


 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


 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追寻“童年精神”。打造“拇指”课程,这是学校在校本课程领域进行的实践探索。“拇指”课程从“生活与健康”“伙伴与交往”“发现与创造”三个维度创设活动化、探究式、游戏型、实践类的儿童课程,为孩子未来创新之路打下生命基石。


  “拇指”课程基于儿童天性的探索学习、想象创造,做好尊重、呵护、激活、引导和支持。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,儿童的天性得到呵护,儿童的好奇得以激发,童年精神被自然唤醒。


  以“拇指”课程转变学习方式,打破空间限制,学生采用选课、走班的形式,寻找到更适切的学习内容;打破学科壁垒,从生活需要出发,从未来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,或合作、或探究、或实验,随学习内容不同而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;打破师生关系的枷锁,学生课程、家长课程,一个个身边熟悉的人变成了小老师。


  “拇指”课程重视校园文化。当学生从课本走向校园、走向生活,平常的人事景物都具有了教育的意义。名人大道、拇指广场、棋乐园等等,不再仅仅是景点,更成了课程的资源,成了一门有趣的课程。课程意识的觉醒,让校园文化印刻上了深深的教育印记。


 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


  丰富校本课程,分段达成目标。实施好国家、省级课程,并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自主学习。通过必修课、研究性课程学习以及科创活动、学科竞赛等方式,发现和培养基础扎实、学科特长突出、创新潜质好的学生。


  更新教育观念,创新教学方式。要求学生从被动学习、单一学习向网络学习、移动学习、终身学习转变,广泛利用多渠道的学习资源,让主动性学习、个性化学习成为习惯。加强自主学习指导,科学安排讲练时间,课后作业要适当。“先学后教”,提倡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,明确预习内容和要求,在课堂自己“生成”经验、方法。做到“三不讲”:凡是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,不讲;凡看书不懂但前后联系想想、查查资料能懂的,不讲;凡怎么想也不懂,但经过同学间讨论能懂的,不讲。


  采用多元考核方式,激励创新人才成长。为避免和减少学生应付考试、大量刷题现象,学校尝试根据课程的性质,除传统的开卷和闭卷考试外,还采用随堂小测试、撰写报告、学术论文、学生小讲座与演讲、实践技能操作和写课题结题报告等方式,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,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考试的兴趣,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,提升综合素质。


  相城中学


  联合教研提升师资水平。学校组建学术顾问团队,邀请名优教师深入课堂一线精准把脉,全面了解学情。新晋教师与江苏省苏州中学教育集团导师青蓝结对,各学科教师与苏州中学本部同学科联合集体教研,实现教师互通、教研同轨、测评同卷、评价同标。初高中教师定期开展集体教研,实现同学科、跨学段听课评课及教学,将贯通培养落到实处、落到细处。


  创新举措丰富学生活动。创新举措,推动名师资源“请进来”。学校邀请苏中名师开设初高中衔接课程及课程体验活动,以优化初高中的知识链接;学校邀请中科院等学术导师团队开展未来讲堂,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潜力的同时,拓宽学生发展多维路径。同时开设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课程,满足学生多样化、个性化的需求,让学生在路上寻找书本之外的答案。


  多元并举优化课程设置。学校对相关学生进行持续的跟踪教育和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。学校多元并举拓展升学路径,规划并实施奥赛强基系列课程,邀请苏州中学竞赛团队金牌教练对学生进行系统、精准指导。学校引入苏州大学先修课程,同步参加苏州中学“登峰计划”平台学习,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。


  苏州市振华中学校


  孕育创新“种子”,打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丰厚沃土。中小学阶段是创新素养培养、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。苏州市振华中学校秉承“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师生的本色人生”办学理念,进一步健全“高水平基础+差异化发展”学校课程体系,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路径和方法,优化“多层拓展、多元开放”的课程结构和课程文化,激发学生好奇心、想象力和求知欲,培育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“种子”。


  系统“引才”、张扬个性,学生创新素养更加全面


  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,学校以“有序衔接、螺旋递进、学科融合”为目标,完善四维本色课程体系,着眼于学校文化、师资建设、管理创新、课程体系等全方位革新与有机整合,量身定制拓展课程,做强小初、初高衔接课程,打造个性化、特色化扬长课程,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育人系统,让创新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。


  科学“育才”、激励成长,学生创新活力更加迸发


  积极建设集体验、教学、实践、分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、立体、先进、开放的科创空间,全面提升学校设施设备的集成化、智能化、数字化水平。现代化的教学设施,充满科技感和创新元素,营造了“多元、自主、开放”的教育教学生态,为拓展学生成长时空,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搭建了丰富多样的平台载体。


  数字“纳才”、学玩相融,学生创新发展更加强劲


  搭建多元化科学教育创新舞台,定期开展科普讲座、创客嘉年华等校园科创活动,把握“教育+互联网”契机,充分利用信息技术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教育资源,助燃学生创新梦想,让学习成为自我创生式教育,为学生成为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。近三年,学生累计获得教育部白名单青少年科技创新类竞赛全国一等奖16人次。


 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


  在2023年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(决赛)中,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表现亮眼,苏茜路高三1班范博文、祝哲楷两位同学获得江苏赛区一等奖(俗称国一)并入选省队。


  奥林匹克竞赛发展“师”“生”是根,在教练组建设方面,学校建立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信息五科竞赛中心,选聘具有丰富竞赛培养经验的老师组成竞赛教练组,在学生选拔方面,高一新生入学后学校立即推进自主报名、选苗工作,奠定扎实拔尖基础。


  在奠定坚实师生拔尖培养基础条件下,教练组在工业园区教育局、教发中心的指导下,制定并严格落实两年一体化竞赛培养计划,稳扎稳打、艰苦努力奋力做好竞赛教学工作。教练员们为同学们系统地从基础知识开始讲授竞赛课程,全力以赴,用“心”教学、用“情”育苗,助力学生拔尖成长。


  最终,本届参加数学竞赛的孩子在2023年第二次参加数学联赛时取得佳绩,范博文和祝哲楷双双进入省队,并代表江苏省参加在武汉市武钢三中举行的CMO竞赛。期待星海高级中学数学竞赛团队再接再厉,创造更优异的成绩!


 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


 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,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。


  学校以学科关键能力和未来科技创新素质为基石,以“书院制”育人机制为支撑,融合兴趣、知识、思维、能力、方法、人格等于高中人才培养机制中,建构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。


  由南京大学老师和研究生组成导师团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、学习能力设计适合学校“拔尖人才创新实验班”学生研究的微课题和项目。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学习兴趣和研究特长的课题加入课题组,课题组由6-8名学生组成。课题的研究周期为8个月左右,专家团队将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与评审,课题和项目研究必须有1-2项研究成果,由南大和学校联合颁发证书。


  学校还聘用南京师范大学顾雪英教授团队为学生作生涯规划指导;聘用学校名教师团队组成导师团,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指导。“拔尖人才创新实验班”的课程方面,包含核心课程模块、拓展课程模块和校本课程模块。通过校本课程来拓宽学生视野,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、胜任力和领导力。


编辑者:苏州家教苏州家教网)



首页 请家教 教员注册 教员登录